登陆注册
60080400000003

第3章 弘法利生

佛道要在众生身上求。三世诸佛的善提华果,皆从众生中而来;依众生为根种,悲心为雨露,方便为和风,忍辱为枝干,般若为花叶,由此来成熟菩提道果。

学佛,不是一心只求“了生脱死”为目标,应该要先“生活”后“生死”。就如古来的大德宗师们,他们出家修行,都是先发愿为人服务。若生活的资粮不具备,生死又如何能了脱?《阿弥陀经》说,若人欲生极乐国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意思就是,必须先办好生活上的福德资粮,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佛陀的说法中,也经常强调穿衣吃饭、经行劳动;中国百丈禅师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呼吁。所以,我们应该先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再进而谈及忧悲苦恼的断除,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精神所在。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降生于世,所谓一大事因缘,即示教利喜,也就是“开示众生以言教,给予众生以欢喜”。所以,佛法的弘扬,必须适合现代人的需要,令众生欢喜,自然地接受,才是佛陀示教的真正本怀。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佛教现代化》

佛教要“人间化”、“事业化”,但更重要的是“佛法化”,不能“世俗化”。开办学校,推广教育,不能以图利为本;创办医院,救人一命,不能金钱至上。可以开设素食餐厅,可以创设果园农场,但不能杀生营业,唯利是图。此外,只要是能够光大佛法的文教慈善,都应该兴作。总之,弘法利生的事业,应该有所作为,也应“非佛不作”。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人间佛教的修行,首先要有出世的思想,然后再做入世的事业。若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从事利生事业时,就容易起贪心执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等于是“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面对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也无所畏惧。那么,什么是出世的思想?就是“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空为乐”、“以无为有”,就是对人生有无常的警觉,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对情爱有淡化的观念,对自己存自觉的要求。学佛者,要既能入世,也能出世,才能随缘自在。

《人间佛教系列·学佛与求法·孰先孰后》

所谓方便有多门,六根[13]也可以是入道的方便,例如:有人见到庄严堂皇的殿堂而入道,有人聆听钟鼓海潮而入道,有人嗅闻坛场馨香而入道,有人品尝酥酡妙味而入道,有人朝山礼拜而入道,有人感悟生命无常而入道。《维摩诘经》云:“慈悲为父,方便为母。”慈悲与方便,正是令众生入佛知见的最佳要道。我们要效法观世音菩萨弘法度众的勇猛精神,“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然后以无尽的慈悲、无量的方便,成就广大无边的教化事业。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在十法界中,人居于上升、下沉的枢纽地位,由于人具有精进、忆念、梵行[14]等三种特性,胜过于诸天,所以历劫以来,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所以,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只要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

《佛光教科书·佛法僧三宝·佛陀说法因缘》

佛光人的理念是: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15]。这四个理念,以“归”——奉献为重心。此归属、奉献之心,来自于感恩与众生一体、同体共生之理念。未知缘起法,不知世间事。若无诸缘成就,何来利益功德?能归功于三宝、大众,才真正了知诸缘,明白自身来处。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佛光人的工作信条》

佛教能从印度弘传到中国及世界各地,并且为当地社会普遍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注重资生的贡献与利众的事业,协助解决了民生问题。佛教是入世的宗教,若没有入世的事业,将与人间生活脱离关系。中国佛教自明清以来,教务衰微,教法不易弘传,便是由于佛教没有事业之故。

《佛光教科书·佛教与世学·佛教与公益事业》

基督教的圣诗,他们的教徒及儿童人人都会,青年们也以参加圣诗班唱圣诗为乐。我们对于佛教的梵呗歌偈,不但要大众化,更要通俗化、简易化、普遍化。有谓“歌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因此寺院道场、十方大德,应发心奖励佛教音乐的创作,提倡佛教的梵呗歌偈通俗化,不要令其艰深难学;应该加强佛教的梵呗歌偈普遍化,不要只在佛殿里才能听到;应该发展佛教音乐,使其不限于修行时才唱颂,而是随时随地可唱,是属于大众的。

《佛教丛书·人间佛教·佛教的前途在哪里》

人间佛教的弘扬并不反对忏仪佛事,因为参加佛事对一个人的身心不仅有涤尘的作用,其功德也很多,如:

1.报恩:对诸亲眷属的感恩。

2.还债:借拜忏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

3.培福:为自己培植福德因缘。

4.结缘:以拜忏功德与生亡两者结缘。

5.忏悔:借礼忏来消除罪业。

《佛教丛书·仪制·寺院巡礼》

佛道要在众生身上求。三世诸佛的菩提华果,皆从众生中而来;依众生为根种,悲心为雨露,方便为和风,忍辱为枝干,般若为花叶,由此来成熟菩提道果。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

太虚大师提倡佛教必须从事生产,我认为出家人也要学会社会的各种技能,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所以,佛光山的每个出家众,都要具备各项能力,以协助众生解决生活的问题,再进而解脱生死的根本烦恼。更何况,佛教取诸于社会,也应对社会有所回馈。

《佛教丛书·人间佛教·如何建设人间佛教》

佛陀的教法具有人间性,与生活息息相关,显示生活中处处有佛法。所以,人间佛教重视生活中道德思想的净化,以及心灵的升华。相信因果,因果就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受用,因果就是人间佛教;相信慈悲,慈悲就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受用,慈悲就是人间佛教。

《佛教丛书·教史·人间佛教的重光》

佛光山推行的人间佛教,是佛法与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间佛教,注重个人身心的净化,生活要过得幸福美满,人际关系要尊重包容,所以人间佛教的内容有:

1.家庭温暖

2.身心调和

3.生活净化

4.处事愉快

5.人群融洽

6.环境洁净

7.社会安定

8.国家承平

9.国际和平

10.佛土吉祥

《佛教丛书·教史·人间佛教的重光》

佛陀一生的说法教示,无不充满了人间性,而佛陀的人间佛教思想,更见证于诸经典语录,因此人间佛教的蓝图,可说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便已经为众生规划完备。而今人间佛教的蓝图,如何透过现今的种种弘法活动,在人间实际呈现,这是我们后世佛弟子所应该用心努力的方向。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

企业的定义,不仅指狭义的社会工商企业,举凡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的组织体,都可以称之为企业。佛教也是相当重视企业理念的组织体,例如:佛陀当初创建僧团,就是本着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精神而成立的;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是具有企业思想的;近代太虚大师重整僧伽制度,也是企业精神的展现。乃至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也是以有组织、有系统、有规划的企业精神,作为人间佛教事业的管理。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企业》

如何实践人间佛教?

以慈悲净化社会,

以道德立身处事,

以勤劳创建事业,

以和谐沟通彼此。

《佛教丛书·教史·人间佛教的重光》

人间佛教是救度大众的佛教,举凡著书立说、设校办学、兴建道场、素斋谈禅、讲经说法、扫街环保、参与活动、教育文化、施诊医疗、养老育幼、三皈五戒、佛学讲座、朝山活动、念佛共修、佛学会考、梵呗演唱、军中弘法、乡村布教、智慧灵巧、群我关系、因缘果报、般若空性、圆满真如等,这些都是人间佛教。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

般若,不是谈玄说妙,必须表现在生活行仪上,成为人间的慧用,才有意义。因此,只要能方便权巧、契理契机、随缘教化,就是人间佛教的慧用。所以我无时不想着,如何不违传统佛教的根本教义,而运用现代化的弘法方式,做为传教的方便。例如,我组织佛教歌咏队、灌制佛曲唱片、利用幻灯片作为弘法工具、开办儿童星期学校、设立学生会与弘法队、制作佛教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举办空前未有的佛诞节花车游行等,乃至以偈语教唱、说唱弘法、梵呗音乐会、人间音缘等多样化的方式弘法,来接引不同层面的信众学佛。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慧学》

我一生都很用心推行人间佛教,让人间佛教成为“现代”、“文明”、“进步”、“实用”的代名词。所以,我讲述佛法时,总要让大众听得懂;书写文章时,总要让大众能体会;兴建道场时,总要让大众用得上;举办活动时,总要让大家能参与;开办法会时,总要让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时,也会提供语文翻译。我随时随地顾及大众的需要,因为实用的佛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佛教。

《普门学报·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

佛光山弘法四十年来,对传统佛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可说是人间佛教带来的改革:

1.从传统的佛教到现代的佛教。

2.从独居的佛教到大众的佛教。

3.从梵呗的佛教到歌咏的佛教。

4.从经忏的佛教到事业的佛教。

5.从地区的佛教到国际的佛教。

6.从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7.从静态的佛教到动态的佛教。

8.从山林的佛教到社会的佛教。

9.从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10.从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11.从弟子的佛教到讲师的佛教。

12.从寺院的佛教到会堂的佛教。

13.从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14.从行善的佛教到传教的佛教。

15.从法会的佛教到活动的佛教。

16.从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

人间佛教倡导的是行佛,而不只是信佛拜佛,重点在于“行”字!不行佛,怎么能成佛?我们要行佛的慈悲,使自己具有佛的智慧,与佛一样,能正见宇宙人生的真理,乃至能广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具备无我的风度,待人宽宏大量……能行佛之所行,如此信佛学佛,才能有所受用。

《普门学报·佛教对“宗教之间”的看法》

妇女法座会,就是以法聚会。其内容有知识性、学习性、生活性、动态性、利益性等多元化,参加的妇女如同进入实用的妇女大学,能获得许多治家之道,也能有助于解决心理上、环境上的困难,让每一个参加的妇女,宛如上学校一样,在实质或精神上都能有所得。

《普门学报·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弘法布教之秘诀,在于让别人听了能接受有用,而不是在名相上搬弄,故讲经说法要用真心深入佛法。此外,在道行上不要求速成,因佛法是真理非技能,不易速成,故要发恒长心,以佛法来净化我们的身心思想;发欢喜心,去做常住的每一件事,发精进心,每天规定自我日常功课,发喜悦心,说好话赞美人,发公德心,不恶口两舌等。

《星云日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唯有以教育培养人才,才能成就佛教事业,达到普济群生的功能,而让佛光普照全世界。

《星云日记》

一个弘法的道场,必然要与信徒接触,说法开示是免不了的法布施,所以平时除了要在佛学上精进进修外,对口才的训练及应对、内在精神的涵养、资料的搜集、讲演的技巧……都要注意充实。在繁忙的寺务中,要自己找时间自修,随时吸收新知。工作时全心投入,自修时不要浪费一分一秒。与师兄弟相处,要培养“秘书”的性格,以配合共事者的需要,对主管更要拥护其政策、方式、思想……如果连住众都做不好,将来如何做住持?学习领导之前要先学习服从。

《星云日记》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星云日记》

对信众婚丧喜庆的祝贺慰问、开光、皈依、受戒……是不可推却的分内事;当回到山上,课徒、教养、上课、解惑、开示……是为人师的责任。每天我都是以他人的需要在过日子,没有一分钟属于自己,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奔波”只是为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满足大家的愿望。当然,也曾有过闭关的念头,但那也只是一刹那的事,因我不能那么自私,有那么多人需要我,怎么能不管大众而去做自己的事呢?

《星云日记》

台湾佛教之所以被“政府”重视,主要因佛教信徒众多,佛教信徒有厚实的经济基础。佛门的经济都是建立在供养制度上,但如果有一天,社会经济萧条时,谁来“供养”?所以,今后佛教经济何去何从,我认为要靠自己的技能和劳力自给自足,要有“佛教靠我,我不靠佛教”的愿心,立志发奋在社会上,贡献自己所长,男众要能上台讲经说法,或当医师、教师、法务师、管理师;女众也要能当布教师、护士、老师……要付出自己的劳力,来培养福德因缘,让社会大众肯定。

《星云日记》

十几年前,国民党欲给我“中央评议委员”的头衔,我为了接不接受,考虑了很久。“接受”对佛教很好,表示佛教有力量,所以受“政府”重视;“不接受”则代表个人清高,不参与政治,不会遭人讥为政治和尚,可是却说明了佛教没有人才。所以,菩萨发心,凡事只要对众生有利,就不必太过考虑个人利害。最后我很高兴能代表佛教界接受“中央评议委员”的职位,让社会大众明了“政府”的英明及公平;让“政府”知道佛教界有力量、有人才,所以宗教对政治所持的态度非参与、非躲避,而是问政不干治。

《星云日记》

佛光山一直孜孜矻矻于佛教艺文化的工作,以期将佛教、艺术、音乐、文学等融合成一炉,因此在美国、法国、澳洲以及台湾地区,一共设立了九所美术馆,定期展出名家雕刻、绘画、书篆、陶塑等艺术精品,并且举办过数次的书画义卖。开山三十年,更设置了百人名家碑墙,刻镂佛门高僧、历代贤臣名人的懿言嘉句。此外,在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乃至香港、澳洲、美国、欧洲等重要音乐厅,举办了梵音海潮音,以音乐来诠释佛教的寂静之美,凡此种种都是佛光山佛法艺文化的实践验证。

《星云日记》

犹记得早期台湾佛教界中,有人呼吁:“宗教财富用于建寺不如建学校。”事实不然,学校教育功能早已纳入道场寺院中,寺院除了有匡正人心、扶正道德的功能外,尚具有教化社会、蕴育善良风俗的生活化意义,因此将寺院与学校的功能相比较,二者孰重即见分晓。

《星云日记》

我一生都随着信众的需要在运转,佛光山的教育、文化、慈济、共修等利生事业,更是依佛教的需要在推展。我深感:人若是只依自己的需要做事,成就有限,如果能依别人的需要而做事,则成就很大。如果没有广大的信众需求,佛光山也不会在海内外那么多地方设立别分院,有时因缘一会合,很多事都会身不由己地去实践完成。因此要成就事业,因缘是不可缺少的,只要与众生、与佛法、与常住有利者,不要推却,都要承担起来。

《星云日记》

在西方国家,人们凡有好的地方,如十字街口,都将之让予教堂,而且建得金碧辉煌、庄严美丽。而佛教呢,都注重在山林田野中修持苦行,首先佛教已失去“地利”;僧团间相互轻视,更没有“人和”,当然也没有“天时”了,过去佛法的衰微,良有以也。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够重视人间、重视信仰、重视生活、重视福乐……这样佛教才能兴隆,大众才肯接受。

《星云日记》

佛教事业不同于一般商业,从事佛教事业的人,应具有信仰、慈悲、给人方便、服务及广结善缘的理念。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跟佛教的道德、精神相吻合,就可以从事,如旅馆服务大众、百货提供人们购物、素食馆方便人们素食……社会上也有很多人,省吃俭用地来布施,如修桥铺路、施茶、施水……以促进人间的祥和气氛,当然也算是佛教事业。

《星云日记》

随着社会之变迁与进步,佛教已非深山修行,应走出山门,深入社会,面对群众,甚至超越国界,弘化全球。

《星云日记》

因缘,是人、事、时、地、物、因、缘、果、报的聚合,缺一不可。我这一生弘法,虽然曾历经种种的人为障碍,但只要心为佛教、心行佛事、心存佛法,纵有磨难,终得拨云见日,佛光普照。

《星云日记》

佛教在人间最大的功能,不只是超度亡者,令生善趣[16],更重要的是和谐社会、清明政治、善治经济,合于礼法地处理人生各种事业,完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这才符合佛陀所揭示的人间佛教。

《星云日记》

佛光山的朝山会馆,是为了方便信徒来山礼佛之时,不必为“吃”、“住”费心而建设的,纯粹是服务性质。所以朝山会馆的形象是:对往来的信众,微笑招呼、点头寒暄、合掌欢迎、谈话接待、送茶问候……而不是信徒来了,有送饭菜及茶水就了事。佛门的茶水饭菜,是要给来山的每一个人,吃得欢喜,吃得平安,因此服务的态度,要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及礼遇。所以,面对信徒要以欢喜结缘为第一。馆内的工作人员,要发愿将服务信众的这一双手修成佛手,带着恭敬的心端菜、倒茶、洗碗筷,以服务的双手将欢喜、祝福和关怀传达给每一位来访的客人。这种服务的心态,就是有佛法,也是人间净土的弘扬。

《星云日记》

办大学是佛光山的一项职志,但大学的建设需要很多钱,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我的愿心是希望效法武训的精神,以托钵兴学的方式来办学,但这并不容易,因为筹建大学,动辄就要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所以发起了“佛光大学百万人兴学委员会”运动;结合一百万人,每个人每个月捐出台币一百元,前后三年,就可成为大学的建校委员。有人认为每个月出一百元很麻烦,既然要连续捐款三年,干脆一次捐三千六百元,一次都缴清,但是这种捐款方式我不认同。因为我们是在办教育,借由每个月一百元的捐款,体会慈悲喜舍的教育,虽然只是小小一百元的发心,可是时时念念在心,当成是一种助人、利人、兴学的修行,日久自然功德无量。尤其盼望借由百万人兴学之举,能够真正“把大学留给社会,把智慧留给人间,把功德留给信徒,把成果留给时代”。

《星云日记》

对自己可以不要名,但是为众生、为佛教、为形象,则必须要名。

《星云日记》

佛陀在世时,将佛法弘扬于五印度,现在我们将佛法弘扬于七大洲,佛法的菩提种子已渐渐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人间行者对世界应有国际性格,倡导共生的地球人,不与世界对立、不与国家对立、不与宗教对立、不与文化对立,大家过着同体共生的生活,让全人类在融和中更美好。

《星云日记》

对于佛光山的功德主,我始终怀着一份敬意与感动。因为,一般信徒普遍喜欢做慈善功德,唯有佛光山的功德主,对佛光山多年来,在不偏废慈善事业下,重视文教事业推展的宗风,始终护持不移。他们甚至肯定地说:今天佛教地位的提升,是因为佛光山的佛学院为佛教培育许多优秀人才,因为有人才出来弘法,佛教才能受到肯定。也有人说,佛光山所做的事情,一个人穷其一生,甚至生生世世也做不完。这是因为佛光山做得多、做得广,因此经济时时呈现赤字,但还是日日难过日日过。

《星云日记》

常有人批评出家人不事生产,其实,弘法利生即是生产,例如:比丘可从事医生、教师等行业,不就是对社会的生产吗?比丘尼可当护士、幼稚园教师、小学教师等,不也是对社会的生产吗?四十几年前,我创办寿山佛学院迄今,教育弟于无数,他们都学有所成,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从事文化事业,有的致力于慈善救济,有的从事佛教行政工作,都是在造福人群的生产啊。

《星云日记》

佛教对现代教育的看法是:

1.生活重于知识。

2.道德重于功利。

3.普济重于个己。

4.自觉重于接受。

《星云日记》

佛教之所以无法开展,主要原因在于:传教者不能契理契机,处处以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在家信众,使得有心之士觉得佛道难成,以致心生畏惧,裹足不前。佛法最可贵的是,它能使人们现世的生活有所提升,所以,弘法若舍弃了有益于现世的说理,怎么能使人心悦诚服呢?

《往事百语·永不退票·未来比现在更好》

我们发心度众,并不是光用物质来施舍,最重要者,还是必须从文化教育着手,使广大的众生都能得到心灵的解脱。所以,其他寺院道场喜欢兴建佛殿,我却积极建设讲堂、禅堂、会议室、图书馆、视听中心。其他道场在慈善、经忏上大力用心,我却宁可默默无闻地发行杂志刊物,出版三藏经典,兴办佛教学院,培养弘法人才。虽然所有这些为弘法利生而兴建的设施,可谓所费不赀,但是我并不因此而特别青睐出手阔绰的财主富豪,反而乐于接受市井小民的微薄捐款,甚至我一向主张储财于信徒,拒收信徒们超过经济能力的奉献。一张百万元支票的布施与千人的百元布施,看来似乎价值相等,但是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小额的布施能够源源不断,生生不已,不但持续长久,而且可以广结善缘,使大家都有种植福田的机会。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重新估定价值》

很多人说:我必定很会化缘,所以才能创建这么多的佛教事业。其实,我倒觉得,与其说我会化缘,不如说我会化心。我深深体会到:化缘,不一定要化钱,能够感动对方的心意,化得一个欢喜的善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说:“化缘化心,不一定要化钱。”

《往事百语·一半一半·化缘化心,不一定化钱》

常有人问:“你既没有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也没有学过建筑,究竟是如何办大学、建道场的?”其实,早在我还在佛教学院求学时,我就想过,未来如果要办教育,应该怎么计划与实践。后来,我从大陆来到台湾,又从台湾弘法到国外,走过许多地方,看过很多房子,每到一处,我都很留意当地建筑的结构、样式、格局、环境,并且设身处地思量,如果我是工程师,应该如何设计这栋房子?应该如何规划这块土地?由于平日的用心,一旦机缘成熟,不论筹办学校,或是创建道场,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自然水到渠成。

《往事百语·有情有义·贫穷就是罪恶》

佛教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广被四海,文字般若的传递,功不可没。《金刚经》说,四句偈的布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十法行中也提倡书写、演说、披读、印经的利益。所以,我于来台之后,致力于编辑杂志、撰文出书的文化事业。直到现在,我依然是在年年亏损的情况下兴办杂志、图书等文化事业,但我从无怨言,因为我深知:佛教的文化度众功能无远弗届,非金钱财富所能比拟,要兴隆佛教,对文化事业不可忽视。

《往事百语·有情有义·弘法利生》

“行善”是教化之初阶,“教化”是行善之究竟。今天我们的社会所普遍缺乏的,既不是丰盛的物质,也不是繁华的街市,而是行善与教化的心意及行动。如果大家能从彼此的关怀做到彼此的劝勉,从物质的共享做到思想的交流,从慈善的广被做到文教的发展,从环境的美化做到心灵的净化,相信我们的社会必定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必定会更加富强康乐。

《往事百语·一半一半·行善与教化》

记得四十多年前在宜兰弘法的时候,每逢法会,我都请前来参加的信徒们顺便在寺院用斋。那时大家的经济都不富裕,许多人携家带眷来吃斋饭,才添几角的香油钱,因此每次法会办下来都入不敷出。有些人就劝我不要办斋,但我还是宁愿自己吃亏,结果一次一次办下来,信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也结下了许多法缘。凡事皆有因果,布施、忍辱,看起来是别人占便宜了,其实自己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像我终生都因为吃亏而让我的佛道更上一层楼,因为吃亏而使得佛教事业更加兴隆发达。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学佛要学吃亏》

经忏佛事本来是佛教了生脱死、弘法度众的法门之一,长久以来,却因为维生容易,而成为一些僧侣的职业。经忏佛事虽然行久弊生,却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因为每个人根性不同,有些信徒可以一辈子不听经闻法,但是百年之后,却不能不找法师念经超荐;有人参加了一场功德佛事之后,立刻被庄严的坛场所摄受而皈依三宝。所以,对于经忏佛事如果一味抱持禁止的态度,徒然失去了度众的方便。所以经忏佛事要做得庄严如法,而不以热闹应酬为能事;要让经忏佛事作为和信徒结缘的方式之一,而不流于世俗经营;要让经忏佛事能真正地超度亡者,安慰生者,成为一种了生脱死的修持,而不是虚假的应付;要让经忏佛事促使大家了解佛教对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与实用价值,而不只是死后的追思。

《往事百语·皆大欢喜·错误不能一直下去》

我云游弘法多年,深深体会到:人间所有的问题,佛教都有办法解决,而人间佛教,就是全球人类未来幸福的指标。因此,唯有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才能建立美好的人间净土;唯有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才能建立佛化的清净生活。所以,我在创建佛光山之后,陆续建立育幼院、幼稚园、诊所、万寿园、中学、大学、研究所,并成立文化、教育、慈善事业,就是希望人的一生,无论生老病死,乃至读书就业,都可以在人间得到善美的完成,得到净化的解脱。我们佛教徒应该当仁不让,主动担负起净化社会的责任,人人都从自己开始,建立起人间佛教的性格!

《往事百语·皆大欢喜·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

我经常看到许多清寒子弟虽然资质优秀,但是因为学费太高,只好望着大学的门槛兴叹,心里觉得很可惜。再说,现今的时代,功利主义挂帅,连教育都变成一种商业交易,长久以来青年学子缺乏感恩的美德,所以我也想换一个方式来引导社会的风气。基于这许多理由,我还是坚持实行办大学不收学杂费的制度,我不在乎将来他们是否信仰佛教,但是我想如果莘莘学子能在这所学校的教育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甚至社会大众能因此对经济价值观念重新思考,那就值得了。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学佛要学吃亏》

我回想自己这一生,从十二岁出家以来,心中始终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了佛教”,所以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化世”与“益人”。由于“为了佛教”,我从来不曾心生退却,甚至在虚度八十年岁月后,至今仍然云水行脚于全世界,到处讲经说法、随缘度众,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佛教”。

《当代人心思潮·化世与益人》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挂单中坜圆光寺,常看到住持妙果老和尚,写一首偈语送给信徒:“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在敬信之余,心中亟思:佛教本身固然是上好的福田,但身为佛子的我们,如何将这块福田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后来,佛光山设立了佛殿讲堂、养老精舍、墓园设施、义诊医疗,是希望所有对佛教有贡献的人,都能安住佛光净土、往生佛光净土,让他们的善心好因,在此生就能享受到善美的果报。

《往事百语·永不退票·不能不信因果》

在我们的生活里,无一不需要人间佛教,不论吃饭、睡觉、走路,乃至交朋友,与人共事,哪一样不需要佛教?佛教不是只在经书里,也不是只在禅堂里,更不是只在念佛声中。学佛修行不是喊口号,如果不在言行、生活里落实佛法,哪里有菩提可证?所以,佛法是遍于我们的生活,要在行住坐卧之间落实,佛法就在当下,当下就在生活里。把所信仰的佛法和生活打成一片,以佛法来指导生活,达到“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能在生活中修行、落实佛法,这才是人间的佛教。

《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与生活》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实践奉行。我们称学佛的人为行者,行的意思,就是修行佛法,要如佛所说、如佛所行地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者,是“行佛”,而不只是“学佛”而已。

《当代人心思潮·自觉与行佛》

在佛教的经典里,每部经几乎都是以“如是我闻”为开头,最后则以“信受奉行”做为结束。所以,能够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佛弟子应以行佛做为修持的标准,例如:

1.慈悲喜舍是行佛

2.救苦救难是行佛

3.奉献服务是行佛

4.义行仁道是行佛

5.端正身心是行佛

6.生活密行是行佛

7.尊重包容是行佛

8.与人为善是行佛

9.惭愧感恩是行佛

10.吃亏委屈是行佛

11.忍耐接受是行佛

12.四不坏信[17]是行佛

13.与时俱进是行佛

14.胸怀法界是行佛

15.同体共生是行佛

16.佛化人间是行佛

《当代人心思潮·自觉与行佛》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是已经证悟成佛的众生,众生是未证悟的佛;佛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众生是“所作未办,流转生死”。因此,如果我们能“行佛所行”、“学佛所学”、“做佛所做”,必定可以离苦得乐,解脱自在。

《当代人心思潮·自觉与行佛》

修学佛法,需要解行并重。不重慧解,盲修瞎练,容易走火入魔。但是光在慧解上着力,修持上没有实证,所谓的慧解,也仅只于知识,不能获得信仰上的真正利益。学佛的人,必须解行并重,有了慧解,才能自觉;透过行佛,才能觉他。

《当代人心思潮·自觉与行佛》

自觉是自我开发,觉他是行佛所行,能够“自觉”与“行佛”,必然“心中有佛”,时时与佛同在。若能心中有佛,眼里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听到的,必定都是佛的音声;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气息;口里所说的,必定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做的,必定都是佛的事情。人人都能如此,这不就是一个佛的世界吗?

《当代人心思潮·自觉与行佛》

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层次,我提倡“行佛”运动,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确切实践佛法。例如佛要我们慈悲,则不可轻易伤害生命;佛要我们忍辱,则不可嗔恨怒骂;佛要我们广结善缘,则不可自私自利……唯有大家真正落实“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都能自动自发、自觉自悟地“行佛所行”,佛法才能真正使我们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于人间。

《当代人心思潮·自觉与行佛》

四摄法是菩萨摄受众生,令其进入佛道的四个方便法门;六度则是大乘菩萨欲成就佛道,所应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四摄可以普利大众,六度可以建设国家。所以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应该实践布施、利行、同事、爱语四摄法,还要落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行,以四摄六度作为人间佛教的实践法门。

〈开示〉

有人担忧人间佛教有流于世俗化之虞,其实,佛教的功能在于化导社会,而不是为社会所化,如果佛教会被社会所化,那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人间佛教必然是秉持着佛陀的本怀来化导社会,给众生信心,给众生欢喜,给众生希望,给众生方便。人间佛教是为了众生的需要而存在,因此不会随俗沉浮,不会俗化。这世间是一半一半的,佛一半,魔一半;善的一半,恶的一半,对于一半一半的世界,我们要用善的一半去净化另外的一半。

〈开示〉

信徒到寺庙里添油香,法师们相对地,也要为信徒添油香。例如说好话,赞美信徒很发心、很慈悲、很虔诚信仰,让他欢喜,这就是为信徒添油香,对信徒的布施。

〈开示〉

人间佛教重在生活的实践,并非只有学术理论的研讨,所以,人间佛教的弘传,必须走出去。除了义理的宣讲外,还要有众多的活动、事业,让大众都有机会及管道参与,佛教才能深入社会民间,真正落实在人间的生活里,发挥教化之功,如此才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佛教。

〈开示〉

佛法周遍圆融,有如千江映月,能随缘应现,却又不坏因缘和合的空性,所以,佛教中常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们对善恶是非,要有不变的原则,对人情得失,则要有随喜随缘的性格。弘法的行者,虽然对佛法有着不变的坚持,但是也能随缘行道;虽然随缘生活,但也不改变佛教的基本精神。

〈开示〉

一切众生都对我们有恩,为了报众生恩,所以我这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文化、教育事业,只为了回馈社会、回馈大众。佛陀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要知道,没有大众就没有我个人,佛教徒若不重视大众,就不能了解佛法,了解真正的人间佛教。

〈如是说〉

我一生弘化,从不强求;凡事只是随顺因缘,尽力而为罢了,从不企求得到什么。然而世间事只要有心,只要有愿,必能待时待缘而成。例如,我从年轻时,就一直希望能为佛教办一所大学、设一家电视台、办一份报纸。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终于一一实现。甚至不止一所大学,而是同时创办三所大学;不只一家电视台,另有多家广播节目;不但办一份报纸,同时又成立“法藏文库”,出版《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普门学报》等,这就是“待缘而成”!只要福德因缘俱足,必能水到渠成。

〈如是说〉

我一生做事,不会与人计较工作量,也很乐意被人善意利用;人要被利用才有价值。

〈如是说〉

幽微高深的佛法透过艺文的传媒,可以收到三根普被、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人所熟知的“维摩经变文”及“八相成道图”等,都是佛法艺文化的呈现。今后的人间佛教应将教理与艺文结合,才能使弘法多元化。

〈如是说〉

寺院道场的弘法功能,不光只在于办了多少讲座,办了多少社教课程、多少法会而已,更重要的是度了多少人来学佛,多少人来出家,多少人来读佛学院。出家人宁可无寺院,不可以无事业;宁可无学问,不可以无道德;宁可无能力,不可以无发心。

〈如是说〉

宗教的弘传,应该与艺术、文化、民间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因为人们所需要的,就是宗教所需要的;如果人们需要的,宗教无法提供,那宗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如是说〉

佛学是心性之学,要在生活当中慢慢养成,无法以轻心、慢心学成。对于生活中的苦难,若能以认识、接受、承担的心来化解,自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及宗教心得来完成弘法布教的工作。

〈如是说〉

我不是一个喜欢云游的人,我喜欢定居一处,但是我不能逆因倒缘而行。当弘法的机缘到来,我就必须随缘赴会,与大众结缘。就如同风吹着云,云就飘向该去的地方。

〈如是说〉

我一生弘法,都是顺应社会的需要发展。例如早年孤儿很多,我就办孤儿院;老人须要安养,我就办老人院。甚至青年需要教育,我就办佛学院及一般大学、高中、小学,还有好几所幼稚园。甚至在偏远山区,有人生病了,要到都市就医很辛苦,我办云水医院,每天有二十多部云水医疗车到处行医。感谢大家愿意接受我们的发心,以及广大信徒的护持,做我的后盾。除此,我自己也在大学教书,看到很多人有心念大学,但是学费很贵,我就办南华大学,不收学费。经过八年后,为了维持校务长期运作,后来才开始收费。乃至办佛光大学、西来大学等,一切都是依信徒需要而做。此外,我自己也著书立说,所有稿费都用来从事弘法事业,徒众们也有很多人在各大学教书,乃至在各地服务,所得的钱也缴回佛光山。他们觉得用钱要用得有意义,就集中起来,所以成就了今日佛光山的慈善、教育、文化等各项弘法事业。

〈如是说〉

信徒为佛教命脉所系,有信徒,佛教才能继续光大,所以,接引信徒亦属要务。

〈如是说〉

佛教不是度死的宗教,不是只有为死者诵经超度而已,其实,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我们不反对功德佛事,但人间佛教是“先度生,后度死”,所以一个人间佛教的推动者,不但要博通经论,而且必须具备一般社会知识,甚至天文地理、政经常识、讲说写作、各种技能,以及宗教体验、庄严的行仪等,如果这些不能具备,度生事业就有所缺失。

〈如是说〉

佛法是用来解决人生所有问题的,如果我们不重视家庭与生活,就是背弃人间的佛教,那么佛教就不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所以,人间佛教肯定世间生活的可贵,主张修行是乐修而不是苦修。

〈如是说〉

佛门向来把吃斋视为度众的方便法门之一,许多人接触佛门的因缘,就是因为到寺院吃了一餐素斋。例如先总统蒋中正先生喜欢到雪窦寺吃饭,是因为当时的住持大醒法师,总以六菜一汤来款待,也甚合他的口味,因此种下了与佛教的一段因缘。佛光山多年来一直很重视朝山会馆的素菜度众,形成了佛光山特有的饮食文化。所以,负责厨房典座的人,要有供养心,要以最好的供养大众,平时不但要用心揣摩烹煮的秘诀,甚至要以“心意”来煮,而不只是煮“菜”而已。

〈如是说〉

佛光山在全世界各地都设有“佛光缘滴水坊”。滴水坊的命名,源自于“滴水之恩,涌泉以报”之意,以感谢十方大众的成就。所以,滴水坊不同于一般商店,是以钱来论服务;就如观音菩萨,并非为了供养才救度众生。滴水坊是一个提供休憩、品茗,让思绪沉淀,回味酝酿的地方,借着书香、茶香、绘画艺术,寓教于乐,启发大众惜福惜缘的美德。

〈如是说〉

教育是救人、救国、救社会之道。以我个人的能力,实在没有办法办大学,但是我愿意效法武训兴学的精神。武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乞丐,他都做到了,何况我是一个有愿力的出家人?我想我也做得到。过去美国在中国办了许多大学,所以中国人也要懂得回馈,于是我办了西来大学。这是全美第一所由华人创办,并且通过WASC[18]认证的大学,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也写下了中国佛教在美办学的新页。

〈如是说〉

我提倡的是人间佛教,所以我认为不管是绘画或雕塑作品,不见得一定要呈现泥塑木雕的形像才算是佛教的艺术。只要能将生活中的和平、慈悲、道德等精神发扬出来,就是菩萨精神的表现。透过艺术家的笔,将真善美及慈悲祥和表达出来,这也是佛法的弘扬。

〈如是说〉

未来佛教的慧命,可说是寄托在佛教事业上,虽然教育、文化、慈善等佛化事业都可以是传教的方便,但是佛教事业的推展,不能全靠慈善一项。因为佛教事业的终极目标在净化人心,是智慧的化导,所以,佛教的教育、文化事业才是续佛慧命的根本,身为佛光人要肯定我们对佛教的贡献。

〈如是说〉

佛教应该要弘扬教义,以佛法来净化人心,这才是佛教的根本,因此佛教需要说法,需要传教,需要办教育。

《佛光学·序》

同类推荐
  •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命运,不是由别人操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不要相信命运能左右一切,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全面的人生。
  • 尘世佛心

    尘世佛心

    唐朝通慧禅师30岁出家,不蓄粮食,饥则吃草果,渴则饮水,树下住,终日禅思,经过五年,因木头打到土块上,块破形销,豁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双麻鞋穿了20年,布衲缝缝补补,冬夏不易。唐朝智则禅师总是披着破衲,裙子垂到膝上,房间仅有单床、瓦钵、木匙,房门从不关闭。他说出家远离世俗了,不修道业,专为衣食奔忙,浪费时间,扰乱内心宁静,这样怎么能行?
  • 百年佛缘:道场篇

    百年佛缘:道场篇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现代人的心灵圣经;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以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弘一法师半缘艺术半缘佛,将两世人生集于一身,虚云大师世寿120岁,经历过五朝四帝,两位大师的经历与才华令世人瞩目,本套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高僧大德的觉悟,为人处事的标竿。40副插图,含弘一法师亲笔书法。
  •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子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年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热门推荐
  • 我懂你的恨

    我懂你的恨

    寇刈:“在这江湖之中,只有一种人我不杀,那种人叫做’死人’!”
  • 雀翎纪

    雀翎纪

    这个世上,神不清明,魔不粹恶。活成他们之间的样子,叫作人。可惜人的寿命太短,草芥一生,不抵神魔一梦。孔雀公主贵为仙禽,被奉为百鸟之首。然其生性清傲不羁,不从仙界联姻而被陷害枉杀之,唯剩魂魄流于三界。涿鹿战后两百年,神州沃土再起兵戈,西六合,东九黎,战火九年而不歇。六合国君为了夺取战机,与神族立下契约,将孔雀之魂以阵法藏进东夷少女体内,不意她却为部落尽节而死,二十年大计成空。十二年后,太岳一少年初长成。他出生时由于其半身内的封印被神族察觉,导致虚弱的母亲被神族天火所焚,其父也被当做元凶处决。他被父亲的旧友收养,潜心修行,但又是由于封印,他纵天资聪慧,亦不居少辈翘楚。但在帝家与道家的政治结盟的洪流里,这位天性淳朴的少年也不得以被卷入了这尘世纷争中。他看到伺机而动的神,冷峻的观世,卑鄙的利用。他看到残暴嗜戮的魔,比鲜血淋漓的恨,比恨意执着的念。他看到千张面目的人都有一张真实的脸,善意也会灼痛,恶意竟可生花。这个世界,尝一下是苦的。可我们还是不应妥协。一个名字里承载的记忆和希冀,是我们为之而战的莫大勇气。
  • 红颜宰辅

    红颜宰辅

    她是执掌中枢30年从不出错的最强女秘书。她是与李治、李显,李旦,武则天,李隆基、李重茂等“六位帝皇丸”息息相关的唯一女性。在属于狄仁杰、武三思、来俊臣、等千古名臣的朝堂,她长袖善舞,屹立不倒。褪去美女与才女的光环,告诉你一个属于朝堂的政治家上官婉儿。男人权势,怎敌我红颜手腕。
  • 邪王的懒妃

    邪王的懒妃

    懒人系列终回本:常言,偷得浮生半日懒。当不能偷得浮生又想懒时怎么办?当然是光明正大地懒啦!从小懒到大的庄书兰就是这样想的!当前世成为记忆时,庄书兰更是决定将这懒人做到底。管他冷嘲热讽也好,闲言碎语也罢,她庄书兰不会因此而改变!且看懒人如何笑傲官场沉浮,冷看朝野纷乱!————情景一:“美男,来,给本姑娘笑一个!”一手托起某男精致的下巴,拇指轻刮着脸颊,“啧啧,这肌肤,比姐姐我的还要好!哎!平日里用的是哪个牌子的保养品啊?”……某男呆状,第一次有种叫耻辱情绪袭上了心头——他居然被一个还未并笄的小女孩子给调戏了!情景二:“跟了本宫,他日你就是一国之母,光宗耀祖!”某男拦下某女,半带着威胁地喝着。“光宗耀祖这件事,不归臣管,你去找别人吧!”轻弹去不知何时落在肩膀上的树叶儿,微微一笑,“时辰不早了,臣得回府休息了!”情景三:“你想从这游戏中退出?”媚眼一抛,却让人不寒而颤。“我还有权力说不吗?”某女惨淡一笑,带着狡黠,“既然是你将我带入这游戏中,你怎么可以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成亲吧!”情景四:“……新娘请下轿!”第一声,无人答应……“请新娘下轿!”第二声,还是无人答应……“请新娘子下轿!”直到第三声时,轿里忽地传来慵懒的声音,“呀!我怎么睡着了?四儿,现在什么时辰?为何迎亲的轿子还不来?”————〖精采多多,敬请期待。〗————懒人系列:总裁的懒妻帝君的懒后懒凰天下风流佳人系列:风流女画师新坑:轻松+现代+都市+网游+青梅+竹马=恋上恶男友情链接:逍遥王爷的穿越妃本色出演绝焰煞神
  • 比翼连枝当日愿

    比翼连枝当日愿

    王府家的仅仅十岁的格格遭遇灭顶之灾,只有她有幸活了下来。却不幸落水失忆。被赶出宫的安妃娘娘所收养,更名林雨蝶,十年后与安妃一齐进宫,起初非要当宫女,被人欺凌,变得处心积虑,步步为营,后来被皇上封号,被宫里人称为雨蝶公主。却与六阿哥产生了一段来之不易虐心的感情。
  • 雪屐寻碑录

    雪屐寻碑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和摄政王嗑CP的日子

    和摄政王嗑CP的日子

    这种想都不敢想的穿越故事,竟然会发生在一个女高中生的身上!“听说你对朕的国师有想法?”沈怜柏眯着眼睛威胁般地看着花瑾“怎…么会呢,皇嫂有你皇叔就够了,哈哈哈”花瑾迅速地躲到沈怀瑜的身后花瑾偷偷瞄了一眼他,发现他脸色不太好,心想惨了准备开溜“那个皇嫂还有点事,先走一步了,还有……”花瑾看了一眼国师又看了一眼沈怜柏,“那个…祝你们幸福!”刚转头没跑几步,就被沈怀瑜一把拉住“王妃想去哪,为何不带上本王?”
  • 永恒星宇

    永恒星宇

    广阔无垠的浩瀚星海,那是灿烂的永恒。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本着早死早超生的原则,李阳结束了惨淡的一生。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却讨厌孤独。到最后才发现,他丢失了自我,多了禁锢,少了自由。人生无非就是和爱的人一起,无忧无虑的活在这个世上。重生?亦是新生!婴儿李朝阳初次与这个星际时代打了招呼。新纪元开启,危机四伏,机遇并存。有着可以提升基因的嗜血异兽,可以摄取星魂的奇特星兽。星脑、脑域、星力、星魂、异魂、这是基因大进化的修星世界。“初代一型智脑为您服务。”原本的世界观支离破碎。全新的人生,别样的精彩~我要当家做主,我不要穿开裆裤!
  • 我的青春愿你安好

    我的青春愿你安好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让苏末每一步路都走的小心翼翼,让自己狼狈不堪,可就是这样的她却遇上了那个让她一辈子都念念不忘的他。他叫江辞,性格开朗阳光,长相帅气,是市一中名副其实的校草。对于一直身处阴暗的苏末从未想过与天之骄子的江辞有任何交集,可命运有时候就是如此神奇,分班后的江辞居然会和她在一班,让人更不可思议的是,江辞居然会选择和她做同桌……
  • 官之记

    官之记

    没有转世重生!没有盖世神功!只有一颗上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