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17800000009

第9章 在东方(1)

战争与后勤

希特勒简直被“巴巴罗萨”计划迷住了,整天埋头在地图作战室里,一有空就与他的军事专家研究进攻方案的细节。据冯·贝洛追述:“当巴尔干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希特勒仍在一个劲儿地询问东线部队的装备和武器情况。”

士兵们情绪如何?士气高不高?防空部队的弹药是否充足?关于这些问题——甚至完全用不着他操心的问题,希特勒总要反复问上好几遍。他的心情,一半是兴奋,一半是惴惴不安。随着进攻时间的日益临近,他的脾气也越来越急躁,滔滔不绝地说话,要么就是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有一次,戈林向一群将军大声宣称,“巴巴罗萨”的胜利将与希特勒以往的胜利相媲美的时候,希特勒抓住了他的胳膊,严肃地更正说:“戈林,这将是我们最艰巨的斗争——艰巨得很哪!”当有人问为什么希特勒再三强调“巴巴罗萨”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时,希特勒坦率地回答:“因为我们对苏联一无所知。它可能真是个‘泥足巨人’,但也可能截然相反。”

这话说得不错,希特勒确实不了解他的敌人。如果让我们再回到71年前,去问问那位德国元首,你知道苏联有多少个师,他们的工业和经济力量如何呢?我可以肯定,元首先生是答不上来的。他就像寓言故事里的盲人,不停地摸索着身旁的大象,可终究……他是盲人……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德国情报部门实在太不给力了。负责搜集苏联情报的军官,是一名叫做金策尔的陆军中校,他不过是一位步兵出身的门外汉,没去过苏联,更不会讲俄语。并且,他的工作不仅如此——北欧诸国、巴尔干国家、中国和日本等军队的情报都由他一手包办(后来又增添了美国)。

换言之,搜集苏联情报只不过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一开始,金策尔先生估计,苏联只有50至75个师。到了1941年年初,这个数字更改为120;1941年5月,在翻阅了法国和波兰等战败国的档案后,苏联师的番号骤然又变成了180个。为了掩盖情报部门的失责,哈尔德连忙安慰希特勒:“苏联军队虽在数量上超过了我们,但大可放心,德国的指挥、装备和经验是优越的……他们不过比我们多一丁点儿而已。”

希特勒肯定不放心咯。当1941年夏,近400个苏军师的番号和900万红军将士出现在德国人眼前的时候,他们方才发现,这个“泥足巨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当6月27日,也就是“巴巴罗萨”开始后的第5天,里宾特洛甫去“狼穴”拜见希特勒时,希特勒作了一个妙喻。他说:“我觉得自己就像传说中的一名骑手。那名骑手不知不觉地骑马过了结着冰的康士坦丁湖,可最终当他得知自己竟干了这事儿之后,却被吓死了。”希特勒笑着大声说:“假如我稍微知道一点儿红军的实力,我是绝不可能做出进攻决定的。”

如果我们要通过战胜其中之一而战胜所有敌人,那我们就必须以打败这个敌人作为战争的目标。因为在这个敌人身上,我们打击的是整个战争的核心。

——冯·克劳塞维茨

毫无疑问,希特勒谨记了克劳塞维茨的名言,也看穿了这场战争的本质——资源战争。

试问,战争拼的是什么,没错,是综合国力。打败了苏联,就等于打败了全世界。这也是希特勒不厌其烦地向他的将军们所灌输的一个观点。

然而,我们换位去思考一下,一旦希特勒迈出了“巴巴罗萨”这一步,就没了回头路。在他的面前,将会出现三个异乎寻常的敌人:

美国:号称“民主兵工厂”,它所蕴涵的后勤实力,不消说……你懂得的……

英国:老牌世界帝国,占有世界1/4的人口和33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苏联:人口仅次于中国,国土面积接近2500万平方公里。

嗯,很蛋痛,在仅仅20年后,德国又不得不再一次与全世界为敌。

眼下,希特勒所要做的,就是狠狠地打击其中一个,并期望将它一掌击毙于掌下,然后再掠夺其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毫无疑问,苏联巨人一旦轰然倒塌,美国和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个能对德国构成威胁的“潜在盟友”,将不复存在。届时,美国将放弃卷入大战的想法,而英国也将因绝望同意与德国和谈。

这个蓝图固然十分美好。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一旦对苏战争无法按期结束、德国无法通过一个“短促的远征”击毙对手,怎么办?

这个问题,无人谈论。在这一点上,德国总参谋部似乎失去了理智。譬如,部队的冬装无人筹集;燃油只准备了45天所需(其实7月份就出现了油料短缺)。战争爆发前,OKH命令部队建立起可供“12个月作战所需的弹药储备”,但由于物资短缺,最后部队仅携带了不足3个月的弹药当量。这些问题,明摆在德国人跟前,但他们全都视而不见,把头埋进沙子里。

更令人惊异的是,即便是那些对“巴巴罗萨”持怀疑态度的将领也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应该承认,德国侵苏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无与伦比的行动。而德国高层却试图以最简陋的方式来对待它。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场3个月就必须结束的远征,但3个月之后呢?没人知道。

所以,当这些数据摆在我们跟前的时候,方才明白,“巴巴罗萨”不愧为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场豪赌。而他们的赌注,用一句话说,就是第三帝国本身。

德国的军工实力

很明显,德国军工生产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没错,德国军队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的后勤……直说吧,二流都算不上。

如果从纯后勤学的角度来看,德国整个军工体系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为了不偏离主题,这一点,我会在德国总体战时详细谈到)。在1941年,德国兵工厂仍然是每天一班制,他们的军工业面铺得很广,看起来十分拉风,设备也很先进。但德国的底子薄。因此无论怎么说,最后的结论是:

德国根本无法适应一场持久的消耗战。

所以,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的实力并不是人们普遍所想象的那样庞大——譬如德国空军。

我并不知道,在百度、维基百科上德国拥有5100架飞机的数据从何而来——莫非他们读的全是苏联人写的二战史?

可笑的是,直到1965年,朱可夫仍然固执地认为“德国仅在1941年就生产了11000架战斗机”(如果真是这样,我才不信朱可夫先生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家中写回忆录)。

实际上,德国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空军数量为2000架(轰炸机1160架、战斗机720架、侦察机120架),占整个帝国空军的60%。另外40%配置在西线或者用于保卫本土。

譬如,第3航空大队在法国,第5航空大队在挪威,第8、第10航空大队在巴尔干及北非。那些说德国人把整个空军都搬到东线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莫非德国人不管自己后院了?

当然了,空军虽没全来,但装甲师基本上是到齐了。至1941年6月,德国一共拥有20个装甲师。大家应该记得,这是希特勒本人的命令——将入侵法国时的10个装甲师扩充到20个。

但此时的装甲师是不能与1940年相比的。那时,德国每个装甲师下辖有两个坦克团,而现在只有一个。换言之,这些部队名为装甲师,但实为装甲团,每个装甲团有大约150至160辆坦克。除第15装甲师在北非作战之外,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装甲师数量为19个,坦克3000辆,占德军总数的90%(仅在西线保留了1个装甲旅,目的是预防英国有可能的登陆)。

看得出,德国装甲师虽比一年前多出了1倍,但实际数量,仅比“镰刀闪击”时期多出了800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德军已将5吨重的Ⅰ号坦克全部淘汰,装甲力量的核心改由22吨的Ⅲ号和23吨的Ⅳ号坦克充当。法国战役已经证明,Ⅳ号战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古德里安后来承认,“在战争刚开始时,我们都一致认为德国坦克比苏联坦克先进得多”。

耐人寻味的是,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还谈到了一件颇有意思的小插曲,他说,在1941年春天,一个苏联代表团来德国参观考察,德国人并不隐瞒什么,直接把Ⅳ号坦克开到苏联人跟前炫耀。然而苏联人脸上却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情,指责德国人“故意把最先进的战车隐藏起来”,并扬言要到德国元首那里去告“御状”。

德国人很委屈,我们并没隐瞒什么呀?!最后,经过古德里安和一些在场人士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似乎苏联人拥有一种更新更重的坦克。”不然他们就不会说出这种话来——当1941年7月,著名的“T—34”坦克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把Ⅳ号坦克打得满地打滚的时候,古德里安才明白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

可是有什么用呢?有用吗?说出来希特勒也不信。斯拉夫人怎能制造出比日耳曼人更优秀的武器?

古德里安在1937年撰写的《注意,坦克》一书中保守地估计苏联有1万辆坦克(实际当时是1.7万辆,1941年为2.4万辆),但这本书却被视为妖言惑众,差点下不了印刷厂。

古德里安后来总结说:“在政治方面,学鸵鸟的办法是根本无法避免危险的。然而希特勒和那些高级幕僚却喜欢采取这种方式,他们对显而易见的危险都有意装瞎子,而最后倒霉的却是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士兵。”

尽管古德里安等将领对未来不免有一丝忧虑,但陆军统帅部却乐观依旧——哈尔德不止一次地弹起了“3个星期打垮苏联”的旧调。

网络有云:精神病人思维广,智障儿童欢乐多。将这话放在以哈尔德为首的陆军统帅身上其实还是很恰当的。4月上旬,随着陆军总司令的一声令下,二战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集结行动开始了。在我眼中,这是一支毫无畏惧但同时又毫无希望的军队。在短短的4年中,正是这支毫无希望的军队,将把整个苏联乃至整个世界打得筋疲力尽。也正是这支军队,几乎要将整个战略上的先天不足,用纯战术的手段给扭转过来。

东方的集结

德国人的坦克和飞机数量虽然有限,但他们步兵师的数量却也十分惊人。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国人一共动员了126个步兵师。其中,有14个摩托化步兵师,交通工具多为“BMW”牌摩托车以及“大众”牌卡车,乃名副其实的纯机械化部队。

然而,并不是每个师都有如此好的待遇。德国国防军毕竟是一支资源极为匮乏的穷军队。因此,剩下的112个步兵师就相当纯洁了——编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与普法战争时期没太大变化。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几乎没有卡车。所以,他们的后勤供应全靠马匹和马车来拉动。

譬如,1941年德国步兵师的标准编制为3个团,1.3万至1.5万名士兵。但其中马匹与马车数量就超过了7000,占士兵数量的一半——以至于每个向东方开拔的步兵师都带上了1个连的兽医和1个营的马车车夫。

这样,希特勒东征大军中的马匹数量为60万匹。与129年前拿破仑攻俄时的数量惊人一致。光从这点看,苏德战争似乎找不到一点现代化战争的影子,几乎还是野蛮的中世纪战争。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我们马上就会看到,这种与现代化战争完全断层的“中世纪军队”是跟不上进攻步伐的。决定性的战役还是得靠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步兵师来完成。

打仗靠两条腿,行军同样如此。接到OKH的集结命令后,从5月上旬开始,100多个步兵师便从德国出发,徒步走向东方。他们昼伏夜出,连续地进行夜行军,悄无声息地踏过了一个又一个波兰村落,到达了东线集结地。

就这样,在短短两个月里,德国人几乎把250万人的日常所需和士兵调到了东方。虽然做得十分隐秘,但如此庞大的军事集结还是为华盛顿、伦敦以及莫斯科所获悉。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斯大林完全了解这些情况。当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向斯大林汇报“德军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侦察力量”时,斯大林满不在乎,他对此做出了回答:“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

总而言之,对于德军在东方的集结,斯大林似乎并不担心。他总认为,在没有解决掉英国之前,德国不敢向苏联下手。话说回来,要说陈兵边境,苏联实际上比德国集结得还要早、还要多。当希特勒还在痛殴法国时,德国在东方仅残有20余万人的弱旅,而苏联早就陈兵百万。至1941年6月22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边境上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就超过了400万(一说300万),人数是所有德军数量的1.5倍。另外,苏军部署在边境上的坦克和飞机也是德国人所不可比拟的——1.4万辆坦克,1.1万架飞机,比德国人多出了足足5倍。这就好比打架,先动手的那个怎么能去指责被迫还手的那个呢?

并且,这个数据大伙儿毋庸置疑,因为这是斯大林亲口告诉丘吉尔的。虽然丘吉尔老先生喜欢在西线问题上信口胡诌,满嘴跑火车,但对这个问题,丘吉尔没必要欺骗读者。他在回忆录中明明白白地写道:“斯大林亲口告诉我,开战前,苏联有2.4万辆坦克。”

同类推荐
  • 明兴亡

    明兴亡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明末,有美食、有豪宅,还有好多好看的小姐姐。这是一个充满豪情的明末,李憬的出现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他有军队、有帆船、有大炮。他要用燧发枪和火炮打出一个盛世。这是一个温情的明末。这世上最不能辜负的是爱情。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彻吹画角。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稍。……作者佚名李憬带给你一个快意恩仇、敢爱敢恨的明末,一个凤凰欲火重生的时代。
  • 续秦

    续秦

    这不是一个“秦二世而亡”的世界。秦始皇一统天下,得神秘人相助,获《治秦策》,于是大秦国运便增长了二十倍。然而国运再长,终究有结束的那一天。刘德来到这个时代,本想安安稳稳的享受着自己的小日子,却被时代的潮流卷入旋涡之中,大厦将倾,谁能扶之?天若有情天亦老,我为大秦续一秒。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霸主卷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霸主卷

    这是一部让你触摸到历史人物体温的传记作品,也是最有态度的三国历史全景作品。《三国志》侧重于记载功业,《三国演义》侧重于描述战绩,都忽略了三国霸主作为普通人的性格心理和生活细节。“人性解读三国第一人”陈瓷经过多年深入研究,挖掘出许多治史者未曾关注的历史细节,从人性角度生动再现了曹操、孙权、刘备、吕布、袁绍、刘表等三国霸主的人生历程,还原了既不同于《三国志》也区别于《三国演义》的全新三国史。
  • 风雨满天下

    风雨满天下

    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割据,四处战乱,人民生活困苦,无家可归,究竟怎样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出人头地保护自己的家人兄弟和同胞,让他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 易烟醉颜

    易烟醉颜

    阮易烟,本来只是无忧无虑的大家闺秀,入宫中,本也想安安稳稳的过完下半辈子,只是后宫之中有谁能够平安到老呢?要在后宫生存,只能够将别人当成垫脚石了。。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名流商女

    重生之名流商女

    以前,唐静芸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人生大赢家!她一路从唐家的私生女奋斗成为唐家家主,不但灭了阴狠的哥哥,毁了外表白莲内心恶毒的姐姐,还把辜负母亲的生父送进了精神病院,登堂入室,执掌唐家,将唐家掀了个底朝天。这样的日子过到最后只剩寂寥,身边没有可信任的人。没曾想人生也可重来!既然重活一世,那么她决定,远离这些纷争。那些权势名利她已经看腻,那些阴谋阳谋她已经玩烂!为了避开前世纷乱,找了个男人结婚,却不想遇到了个了不得的狠角色,从此王对王,踏上将獒犬驯服忠犬之路!一朝觉醒异能,看她展开一段丰富精彩、绚烂的人生!上至政商名流,下至三教九流,都流传出一个属于她的神话!
  • 甜心小青梅:扑倒狼性竹马

    甜心小青梅:扑倒狼性竹马

    【甜宠文】“哥哥……抱……”“哥哥……洗白白……”“哥哥……一起睡……”一岁的霓甜馨折腾得八岁的安黎止不得安生,这折磨人的小东西!一别五年,再次相遇。“哥哥,能不能亲亲我?嘴巴痒。”“哥哥,你穿军装好帅气,比我家巴士穿起来好看多了。”那是一条狗……“哥哥,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睡一张床了?”十三岁的安黎止依旧被六岁的霓甜馨扰得头疼欲裂……后来霓甜馨十八岁时,她们班空降了一位年轻的辅导员,她看着那衣冠楚楚的男人走上讲台时,得意地挑眉,“咦,这是谁家青梅的高富帅竹马?”
  • 星垣1天市之晨曦

    星垣1天市之晨曦

    上垣太微,中垣紫薇,下垣天市。各垣皆有东、西两藩,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 暑假工,我的另类成长

    暑假工,我的另类成长

    二零一四年六月,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有意义的考试——高考。到今天为止,我依然不知道它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应该感谢它还是怨恨它。曾经,它让我哭过,让我笑过;让我期待过,也让我失望过。高考失败了,是否就代表我的人生也跟着一起失败了!我的心里没有定论,因为大山里的孩子除了高考我不知道别的出路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将何去何从!想的太多,只能让自己过得太累。两次暑假打工,让我成长了很多,也让我见识了很多。第一次是第一次高考完的暑假,第二次是大学第一个暑假,两次分别去了北京和深圳。不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不去体验,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 诡事敲门

    诡事敲门

    一个奇女子与一个21世纪的风水抓鬼师之遇。是相爱还是逗逼?
  • 天降紫龙

    天降紫龙

    御天降,化紫龙,仙路风云一剑扫,天外觅逍遥。
  • 天地一家春

    天地一家春

    讲述圆明园的兴衰故事和慈禧早年在圆明园中发迹的传奇故事,作品着力刻划了年轻慈禧的才女奸雄性格;用文字再现“万园之园”圆明园,展示中华园林文化、绘画文化、京剧文化、禅文化;力争将本民族的章回小说发展到新的高度。桃叶歌,艳阳天。天地一家春满轩。霓裳舞,妃子笑,六宫粉黛,万里江山。欢!欢!欢!狼烟起,风云变。人生如戏长生殿。宫娥泪,八旗溃。千古名园,一朝蒙难。叹!叹!叹!
  • 逆天狂妃帝尊宠上天

    逆天狂妃帝尊宠上天

    她被闺蜜背叛,母亲送的手链救了她一命,带她到玄天大陆,因而有了后来的种种场面,在这玄幻而又奇妙的世界她又会创造怎么样奇迹,是扶摇直上云霄,还是……(女强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往北走,别回头

    往北走,别回头

    一场事故,放荡不羁的她,收敛了那股野性,直到遇到他,他把她的层层伪装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