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063000000009

第9章 弘传佛法(3)

净土,又叫“净刹”、“净界”、“净园”,是佛居住的世界,与世俗众生居住的所谓“秽土’、“秽园”相反。大乘教派认为佛有无数,净土也有无数,着名的有如来佛的灵山净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等。其中西方净土通常叫做“西天”或“极乐世界”,常被信徒们挂在嘴上,经常称道。佛教利用教徒对净土的向往,来巩固他们的信仰。

世俗世界又称为“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层。欲界是普通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怀有种种欲望。色界在欲界之上,这里的人们已经消除了各种欲望,但还不能离开物质。五色界又在色界之上,这里的人们已不需要物质,但仍不能脱离因果轮回与生死。这三界,佛教统称为“迷界”,需要经过对生死诸苦及它的根源“烦恼”的彻底断灭的涅檠境界,才能到达净土。而反对佛教、执迷不悟,或者做了坏事、杀生犯罪的人就要堕入地狱。

地狱,又叫做“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是佛教虚构的惩罚恶人的地方。分为八大地狱:一是等活地狱,在这里罪人互相残杀,凉风吹来死而复苏,二是黑绳地狱,用黑铁绳绞死罪人,三是众合地狱,用野兽与刑具配合,残害罪人,四是号叫地狱,罪人在这里因受折磨,发出号叫,五是大叫地狱,这里的罪人痛苦更大,大声呼叫,六是炎热地狱,罪人被放在铜锅中烧煎,七是大热地狱,罪人直接被火烧烤,八是阿鼻地狱,这是最黑暗最痛苦的地狱,罪人到了这里,就永远不能超生。俗语说的“永世不得翻身”就是从这里来的。

佛教勾画的这幅世界蓝图,主要是引导人们努力修行,扬善避恶。用天堂来鼓励人们多做好事,用地狱警告人们不可为非作歹。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有劝人从善戒恶的作用。

什么是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廷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传佛教用“宫”)。

宫,原义是高大的屋宇,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宫,后来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师等处所也可称宫。、

庙,朝廷、民间、道教皆用,用来供奉祖宗、神、仙等。

观,是道教所专用。因此,寺庙并说,其意思应包含佛、道教修行之处所。如果单独指佛教僧人居住处所,则不能说寺庙。

什么是落发。染衣和受戒?

俗人出家为僧,按佛门戒律规定,必须剃除须发,换上袈裟,这就叫落发染衣,以示从此脱离尘俗和烦恼业障。更衣之后,再通过隆重仪式接受佛教戒律,就叫受戒。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受戒的仪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僧人在受戒时还要在头上“烧痂’,即在头顶上点燃几个塔形残香头,让其燃烧至熄灭,以示“愿以肉身作香,燃点敬佛”的诚心。烧痂后留下的疤点,俗称之为“戒疤”。由于各人发心的不同,疤点的数量也不同。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现已废除此制。

什么是念珠、木鱼、山门?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在念佛诵经持咒时用它来计数和收摄心意。念珠质地有多种,佛教认为菩提子所做念珠功德最大。

木鱼是佛教法器之一。相传佛教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昼夜思道。木鱼有两种:一为圆状,刻有鱼鳞,诵经礼佛时叩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吊于库堂前,粥饭或集合僧众时用之。

山门是寺庙的大门。因为寺庙的大门多是三门并立(中大旁小),故称“三门殿”。又因寺庙多在山间,所以又称“山门殿”。

什么是舍利?

舍利是印度梵文sarira的音译,汉译佛教典籍中早期译作“设利罗”或“室利罗”,原意是尸体或身体的意思。《实用佛学辞典》:“舍利”为“佛之骨”,“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灭度后,其遗体火化(佛教称“荼毗”)时骨灰未化者称为舍利。释迦牟尼的舍利存在形式包括:舍利子(粒状),传世较多:牙齿(今存中国和斯里兰卡),指骨(今存法门寺),头盖骨,锁骨等等。

除了佛祖的“肉身舍利”外,佛家认为,佛所说的经法也是舍利,叫“法身舍利”:修行佛法笃信佛教的高僧大德们焚身后有骨如珠的,亦名“舍利子”。此外,佛教所言舍利并不拘囿于僧人火葬后的残余骨烬,也允许以米粒或其他对象制作代用晶。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舍利内涵的扩展还不止如此,甚至人们在诵经、雕佛、笔端、剃发等都可得到舍利。在佛教徒看来,舍利之孕育,非有关生理现象,而是长期修习佛经、积诸功德的结果。

关于中国的佛真身舍利,据《法苑珠林》、《宋书》等记载:在释迦牟尼灭度二百年后,当时统治今印度大部的阿育王发愿广布佛法,“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将佛骨分为八万四千份,遍布世界各地,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一座。据邵博《闻见后录》记载,法门寺塔下瘗埋佛指骨一节。这反映了阿育王派出大批高僧进行弘法以及佛教渐入东土的历史脉络。对于1987年法门寺塔出土的唐代地宫佛指舍利,唐代八位帝王在唐代二百九十年间曾六次迎奉。

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像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原为大乘佛教出现后,对以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着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和辟支佛果,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成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大开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辑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檠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瑜伽师地论》等等。

佛教约在东汉初传人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着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人。然而,就其在我国的发展来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oJ陛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人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念佛是佛教徒思念佛的形象和功德,或念诵佛名号的一种修行方法。据说一心念佛可以不生情欲,有助于达到解脱或死后往生佛国。小乘佛教念佛专指思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因认为有无数佛,故所念之佛也有许多。最盛行的念阿弥陀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也是梵文的意译,读为“那谟”(namo),是致敬归命、皈依礼敬的意思。佛教徒常用来加在佛、菩萨或经典名称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与虔诚。阿弥陀佛简称弥陀佛,是大乘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佛经上说,西方有个极乐净土,所居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佛就是这片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该处。

人死了为什么又称为“往生”?

广义而言:受生三界六道及往生净土者,都可称为“往生”。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以后,则称:“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净土七宝莲花中,谓之生。’所以佛教徒称人死为“往生”,是含有祝福亡者往生善处的意味。

同类推荐
  • 认识圣经

    认识圣经

    本书是有关介绍圣经背景知识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对《旧约》、《新约》的历史和《圣经》各篇及《圣经》中主要人物、预演故事等方面的介绍。
  •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

    本书内容包括:吴忠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成、解放后吴忠宗教的状况、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吴忠宗教与管理、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效果、宗教文化生态下的政府责任。
  • 道教一本通

    道教一本通

    本书从“道”字入手,详细讲述了道教的历史、教派、典籍、神仙、仙境、道术、科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浮云

    浮云

    抬眼望,云烟散去,天际空空,这没有任何障碍的天空,浩荡苍茫,没有凝滞,多么羡慕那没有来处的流云,悠闲散去的归宿。生命原本都有着落,就如同花香,生在枝头,散在无处。多少云烟,不过是心头的迷雾,把追逐的目光收回来,让浮云还它浮云,我们终将发现,最宽的天空来自心底的辽阔。你是谁,他是谁,我是谁,故事里的,故事外的,书里写的,书里忘的,入眼的,错过的,都是风景。
热门推荐
  • Miss魔术师之海贼王世界

    Miss魔术师之海贼王世界

    慕言,16岁,穿越之前是一枚很标准的初三学生狗,爱好什么的应该是魔术。她死了。然后穿越了。穿越到了海贼王的世界。开始了跟船保命的生活。但是世事无常......
  • 钻石老公的惹火小蛮妻

    钻石老公的惹火小蛮妻

    “顾景言!我要追你!”少女甜美却霸道的声音在男人身后响起。“简小姐,我想我们还......”话未说完,便被少女堵住了嘴唇。他好看而深邃的眼眸闪过狡黠的光,嘴角划过得意的弧线......#男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甜腻宠文#
  • 你是我的初恋呀

    你是我的初恋呀

    [初姐VS司美人儿]从高中到大学再到毕业的校园爱情故事。时恋初:“美人儿,以后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司昱:“好”时恋初:“这世界上有一种树叫槲寄生,在西方的传统习俗里,如有女子偶尔经过或站立于槲寄生悬挂的地方,旁边的男子便可走上前去亲吻她。是不是很浪漫?槲寄生也就象征着青涩而浪漫的爱情,所以你现在可以吻我了”司昱:“好”司昱的生活本就很平淡,做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但遇见时恋初后,发现只是还没遇到对的人。
  • 对弈天下

    对弈天下

    万华界下,千万世界!一颗金球引动了平凡少年对战环宇,博弈天下之心,青阳山下,万千世界的一角,故事从这里开始…--新书求推荐,求收藏!
  • 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社交艺术

    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社交艺术

    本书揭示了搭建好人际关系的技法和手段,破解了赢得好人缘的秘密,阐释了运用好人际关系的操作技巧。
  • 女娲凤娆

    女娲凤娆

    忘川水是个既可以修仙练剑,也可以炼丹炼器,还能驭兽成精的世界,凤娆真不敢相信来自21世纪的自己就像……就是只土包子!不能炼丹?不能修仙?凤娆认了,好歹还有带来的异能不是?好歹丹药世家太太平平的不那么勾心斗角不是?可她是人吧?真的是人吧?为什么突然多了一条尾巴?为什么多出来了她却收不回去啊!人首蛇身……凤娆觉得她有不好的预感了。
  • 穿到断更文里当女主

    穿到断更文里当女主

    又名《关于我穿到自己坑掉的小说那些事》乔楚是一名普通的作者,至今挖坑无数,却迟迟不肯填坑,于是乎……被系统给制裁了
  • 劫天纪

    劫天纪

    简易版:这是一个中二作者妄想的疯子少年打破一切的叛逆物语剧透版:本书写的不是一个主角,而是一个反派与一群主角的故事。文艺版:善恶由人,对错由心。当明白现实不可改变,却获得了支配一切的力量时,人们会作何选择?当发现神话皆是虚妄,生存仅仅是为了迎接毁灭时,世界会作何选择?无道石破,杀劫天惊。这里是脱离真实的狂想,这里是超越狂想的真实。
  • 重生无敌奶爸

    重生无敌奶爸

    倒插门方辰被赶出了苏家,带着一个糯软粘的女儿,且看无敌奶爸如何逆袭人生!
  • 我媳妇是天道亲闺女

    我媳妇是天道亲闺女

    穆湘湘下凡之前曾经是个土豪,仙界一浮岛,一矿脉。奈何天道爹爹只爱娘亲。本来只是想去人界玩玩,谁知道,一玩就拐了个小公子。小公子,我来啦~杨泱漾:!!!杨泱漾:天道爸爸,我可以换个媳妇吗?她败家!天道:我闺女配不上你吗?(撸袖子)穆湘湘:咩咩,没钱了!杨泱漾:来啦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