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61700000003

第3章 佛的生命(3)

我们的判断力,就是人类的判断力,即“知识”是也。我们应该知道靠知识不行,以后要往“智慧”方面发展,知识是概念性地知道事、物,而智慧是通过自己虔诚的体验,而后知晓事物。

这就是佛的判断与我们的判断不同之处。因此,佛的生活正是符合自然理法的生活。自然的理法跟自己的生活合而为一。佛正是过着这种生活。这种判断才可叫做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或大圆镜智的判断。

6.成所作智

所谓成所作智的判断,意指一切事物皆是自然的判断方式。

连别人的东西都想要,我们只有类似这种判断,大家念念不忘东西是我的,连别人的东西也想占为己有,正是天下众生的这种心态,他们决不能委之于自然的判断。

爱说别人坏话,又想吞没别人的东西,以致常常生气,丝毫没有事物的平等观念。在生活上只有优越感的存在,时时刻刻以为:“我是圣人、我是伟人”。佛认为天下众生皆平等,甚至连石瓦草木和国土等物也是平等的,故以为“草木国土悉皆成佛”。这种情况的平等,连石瓦也跟人类一样生活在一种平等上面,这是佛的想法。

7.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就是观察,意指对事物的观察有不可思议的奥妙看法。佛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于人类。因为佛对事物的观点十分奥妙。譬如,世人在习惯上是独善的。因为大家全都存在独善性想法——“我是对的,我很不错”。大家全对自己的事情找借口。大家都是独善型。纵使人人看见自己做事,异口同声说不好,只有自以为好就照做不误。

由此可知,世人全都有独善性,总以为自己做的事最好。自己做得不错,而别人做得全不好,只会批评别人,而从来不曾自我批评过。世上没有一人觉得自己做的事不合理,纵使自己做得不合理,也以为颇合道理,总是为自己找借口,这正是我们人类的生活现状。

但是,佛说的妙观察智,是在观察事物时,他能用极强的观察力衡量事物,所以才能明确看出人类的平等。

8.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意指事物如同镜中反映出来一样,佛观察一切平等,就像镜中反映的东西似地,不论人或狗,在镜中反映出来的,都是相同的东西。狗小便时,镜上反映出悠然动人的脸孔,同属镜中的姿态,绝无甲乙的差别。佛有一种卓越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人类却不是如此。人类是很肤浅的,没有思想。今举一个浅近的例子来说,任何东西放在肚子里,就会小心翼翼地收藏,一旦泄出于外,就认为很肮脏,而弃于地上,这是世人的观念。因为世人根本不懂净秽不二的道理。一旦泄出外面,就开口闭口说肮脏得不得了。肚子里不是臭气冲天之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收藏好,只要一次泄露出去,就大声怪叫:“啊!脏死人,手不能摸。”只要上厕所,就必须把手洗干净,这是人们的德性。

更严重的例子,莫过于参观瓷砖店,其间并排着便器,人们一开始就觉得肮脏。其实,这里出售的全是新货色,连碰都未碰过,只因为它是便器,大家就对这个名称执着起来,并且解释:“这是脏物”,结果引起一种错觉——别人的东西肮脏,自己的东西干净。因此,大家就不能实实在在地解释事物,佛的看法是,凡在镜上反映出来的,不论干净或肮脏,只要从镜上反映出来,全都一样,这是佛的妙观察智和大圆镜智的判断方式。

由此看来,佛的判断所以异于我们的判断,正如上面所说的,佛脱离人的心,而得到智慧,把心转变为智慧。诸如此事,就是佛得悟的结果。

那么,佛的判断为什么跟我们的判断力差别如此之大呢?因为佛兼备肉体与精神的修行,才能出现这种判断力。

同时,他一直很慎重地把这种判断放进生活里。反之,我们很差劲,随便一想就做下去。因为众生都根据不成熟的想法做事,到底做什么却不知道。

实际上这跟疯子一样,但是,自己都不觉是疯子。即使干同样的事,殊不知今天做跟明天做,就有不同的意义。可见世上很少有东西会像人心那么变化多端,不会永远一样平等的,大家天天生活在糊里糊涂中。所谓明智而慎重的生活态度,就是一定要有固定的判断力,这也是佛的观点。

9.降伏恶魔

经典上常常提到如何降伏恶魔的生活,其中的恶魔到底是指些什么呢?经典上常常写着,它有时会变鬼,有时变为刀刃,有时又以魔女姿态出现,但现实上却无此物,总之,肉体的诱惑会以魔物姿态出现。其中所谓降魔生活,倒不是有什么恶魔的意思。

总之,只要我们的心能够安定祥和,即使有什么恶魔出现,也无所畏惧。如在精神上逐一克服这些恶魔,就是降伏恶魔的意思。

从十二月起,就有寒冷的感觉,其实,印度的十二月份,正是气候最好的时期。在此美好时期,佛才能在菩堤树下大彻大悟。总之,精神战胜肉体生活时,肉体根本无法操纵我们的精神,心反而会控制肉体。惟有在心不受肉体束缚的生活下,才能悟道和解脱。

我们一直在被束缚着,被绑得紧紧的。手和脚都被绑起来,倘若心受制于肉体,就不是好现象。凡肉体的生活由心引发出来,就叫做解脱或得悟。

表面上,大家都会异口同声表示,佛的生活属于悟,那么,在根本上说,悟又是什么呢?就如同刚才所说,凡是心的生活征服肉体的情况,其间就存有悟的基本判断。佛的教诲,足以训练我们的判断方式。

10.解脱的意义

进入山里修行时,自然会碰到一个问题,即我们到底依赖肉体还是精神呢?起先,佛抛弃王位、亲人、妻儿、财产和名誉,而入山去修行。总之,他抛弃了环境,也就是舍弃法执,然而,我们却对环境执着不已。

人若上了年纪,就逐渐像死的样子,执着会从环境进一步漫延到肉体。对于名誉、地位和财产,就会比较容易舍弃,但当自己的心和身体逐渐发生分解作用之前,会感受各种苦痛,同时拚命眺望自己的肉体,对它执着之余,会仔细瞧瞧自己最后的姿态。这可以说对环境执着的态度。

肉体与精神那一种值得尊敬呢?或者那一种较重要呢?这是根本问题。佛舍弃环境去山上修行,虽然进入山里,肉体仍然十分顽强,以至很难任意指使。他觉悟肉体很难随心所欲,服从心意。

于是,他决心要让肉体与精神取得调节,两者能够完全调节的境界叫做解脱。解脱就是抛弃外壳之意,意指进入真正的精神生活。肉体生活是,当肉体寄寓于精神上面时,精神多半会受到肉体的灾害。于是,我们的精神一直受制于肉体,而不能有完全的精神生活,肉体不会骚扰精神的生活状态,就叫做解脱,解脱生活就是指开悟或正觉。

总之,我们的精神附着于肉体,而且,精神生活又是看不见的,所以,肉体不能被精神所左右,精神反而一直被肉体所左右。倘若得到解脱就可脱离一切事物的束缚,心也能脱离身体而得到解救的生活,这就是解脱的意思。

精神受到肉体的左右,对于寒暑必然会感受各种抵抗或束缚。对于疾病也一定有反抗之感。由于上了年纪,就觉得有感情的抵触,在这种情况下,心会常常被指使,必须早日脱离这种生活,乃是佛经过6年的修行结论,一定要有精神生活才行,佛在35岁才开始觉悟自己的生活决不能受制于肉体。

11.遭受误解

昔日跟随佛一块儿入山修行的五位比丘,眼见佛特地入山修行,然后又下山去了,他们忍不住说道:“简直是堕落嘛!”

虽然,他们五人也一块儿在修行,因无法忍受修行的痛苦,所以,待佛下山之后,他们也随后离去。五个人在鹿野苑这个地方又重新开始修行。这时候,佛大体上结束了肉体上的痛苦修行,而打算往精神方面修炼。总之,那是指见道的修行。当他进入心的修行境界时,那群只知肉体修行的同伴,忍不住说,这岂不是堕落吗?但是,当佛逐渐完成心的修行时,首先必须要教化的是,当年跟自己一块儿在山里修行的五位比丘。于是,佛就走到大约二百里外的鹿野苑,这是佛正式弘法的开始。

12.五位比丘成了佛的弟子

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也就是开始在此弘法。当佛前去弘法时,那五位比丘眼见佛走下山,不禁轻视佛已经堕落下去。但是,当他们目睹佛到了鹿野苑,心里不禁万分惊讶,因为他们发现佛的态度和风采,竟与昔日在山里一起修行时大不相同。接着,他们才逐渐接受佛的教诲,有人怀疑佛到底教诲他们些什么呢?原来,佛说人类并非只有形状,心也相当重要。

佛说,只要有意致力身体的修行,则不太困难,惟独心道的开窍,十分困难。总之,给予身体痛苦的修行,不论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皆因心的修行非眼睛所能目睹,故才十分困难,关于心的修行,第三者无从看见,当然就无法判断了。但是,心的修行对人们十分重要,如果心道不能开窍,即使身体之道开窍也无济于事,以上是佛初次向五位比丘弘法的大体内容。

佛对这五位比丘再三教导,心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依你们看来,心一定藏于肉体里,或身体的皮肤内侧,甚至以为心藏在肉体里,如同里面的脏物一样,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心是不可思议的东西,它遍布在宇宙各处,心不仅在身体里面,诸位的心也遍布世界各地。

这五位弟子吃惊之余,不禁问道:

“是吗?到处都有心在,这未免太奇怪了,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我的心当然存在我的身体里,而你却说心遍布宇宙各处。”

佛回答说:“你的心即是我的心,我的心即是你的心呀!”

五位比丘仍然似懂非懂地继续问说:

“啊!我的心即是你的心,你的心即是我的心,竟是不二平等的心,这到底怎么回事呀!”

佛就谆谆教导他们有关心的事情:

“人类的肉体是由心在控制的肉体,心才是最重要的,肉体生活由心引起。事物均被心所左右,心如同画家画画一样,什么都能画。”

那五位同伴做梦也没料到心是这种东西,以前只知埋首于身体的修行,如今在吃惊之余,也就成为佛的弟子了。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另类的财富

    另类的财富

    本书为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该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清新,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作者此类短文集结出版后很受欢迎,在台湾地区成为众多读者的口袋书、床头书,在大陆也十分热销。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热门推荐
  • 《豪门夺爱:原来你一直都在》

    《豪门夺爱:原来你一直都在》

    “阿雄,只因你说你需要的女人是可以帮助你的,我放弃了我的梦想,为你变成事业女强人。只因你说你需要的女人是可以拿出手的,我放弃了我的最爱,为你变成公关名媛。只因你说你需要的女人是要下得厨房的,我放弃了我的尊严,为你变成保姆女佣。因为爱你我愿意放弃尊严,生命,甚至.......”“女人,你最好记住你-不-配-我-爱-你1”看这那张熟悉又陌生的妖孽脸庞,我还能说什么,只是默默流下最后一滴眼泪。心里把没有说完的话补上“因为爱你,我愿意,放弃我自己,甚至是你”
  • 帝萧

    帝萧

    白凤绕云间,青锋藏于胸。谁人不识君,何须挽轻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陨落星辰之大世

    陨落星辰之大世

    “人,终有一死;星辰,也终将陨落!诸君!死战!”林枫从城墙上一跃而下一马当先冲向了黑压压的三国联军。紧随其后的二十一位华夏宗师一时也是低吼“诸君,死战!”……
  • 校园波澜:恶魔校草杠上拽丫头

    校园波澜:恶魔校草杠上拽丫头

    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的三好生-----苏曦曦,遇到一个恶魔校草---洛辰熙,?之间会擦出什么爱情火花呢,,,各位读者们看文章啦……迟到了,妈你怎么不叫我起床啊!今天可是开学第一天欸,,我迟到了一定会被其他同学嘲笑的………………[夏千璃后来发现了在紫曼身上有一些解不开的谜团,她也试着帮紫曼解开这些谜团,可最受伤害的还是她自己………………〕…………本宝宝有点懒~~各位读者们见谅哈~~~
  • 幽灵媒介

    幽灵媒介

    魂媒,可以与灵体交流的媒介。张暖,肩负着魂媒家族的使命,潜入大学调查古老日记的秘密,奇怪的舍友,滴血的日记,莫名的气流,可怕的身世……黑暗笼罩着学校,一个又一个阴谋浮出水面,一层又一层黑暗步步逼近……
  • 一剑断封尘

    一剑断封尘

    几万年的和平后,三大位面中的次位面爆发了一场连高级位面都关注的神魔战争,这场战争中似乎出现了一个强者穿越了位面的限制来到了更高级位面……
  • 欢喜创业欢乐游

    欢喜创业欢乐游

    71年出生的于洋在大学毕业后想自己创业,却被霸道的父亲野蛮阻止,于洋是乖乖就范还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呢……
  • 生人勿近

    生人勿近

    妖孽,亏你修行,残害人命的事你都敢干,爸爸来让你脱离苦海,干了这杯酒,我们是朋友!
  • 人史记

    人史记

    前途未知,是顺其自然,还是听天由命。儿女情长,情感纠葛,又该如何……